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成語是【發憤圖強】,這個成語的意思是長期的學習中所持有的一種精神,有奮發向上的意思,并能通過努力有所成就。從這里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個褒義成語。
發憤圖強出自《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這里有一個關于發奮圖強的故事:孔子年老時,開始周游列國。在他六十四歲那年,來到了楚國的葉邑,也就是現在河南葉縣附近。葉縣大夫沈諸梁,熱情接待了孔子。
沈諸梁人稱葉公,他只聽說過孔子是個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許多優秀的學生,對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學生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子路雖然跟隨孔子多年,但一時卻不知怎么回答,就沒有作聲。之后,孔子知道了這事,就對子路說:“你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為人呀,努力學習而不厭倦,甚至于忘記了吃飯,樂于授業傳道,而從不擔憂受貧受苦,自強不息,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年紀’這樣的話呢。” 孔子的話,顯示出他由于有遠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實。這說的就是有個“發憤圖強”的故事。
發憤圖強是連動式的成語,在句子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發憤圖強的近義詞有【臥薪嘗膽】、【自強不息】等,其中【臥薪嘗膽】、【自強不息】都形容有奮發向上的意思,并能通過努力有所成就。“臥薪嘗膽”原指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后演變為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發憤圖強”和“臥薪嘗膽”都有“決心努力奮斗謀求富強”的意思,但區別在于:一是意義不同。“臥薪嘗膽”有立志報仇雪恨的意思,“發憤圖強”則沒有這種意思。二是用法不同。“臥薪嘗膽”是比喻性的,“發憤圖強”是直陳性的。三是語體色彩不同。“臥薪嘗膽”多用在書面語里,“發憤圖強”在口語或者書面語里都常用。
發憤圖強反義詞有:胸大無志、無所作為、妄自菲薄等。
那我們怎么用發憤圖強這個成語來造句呢?為了國家,為了人民,我們新一代年輕人要發憤圖強。
如果用【發憤圖強】來成語接龍,則可以接:強自取折、強弩末矢、強顏歡笑、強詞奪正、強得易貧等。
好了,本期視頻就到這里,以上就是成語【發憤圖強】的全部介紹,你學會了嗎?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