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336年,秦惠文王開始鑄造法定貨幣,每枚重為當時的半兩(即十二株),所以叫半兩錢。
-
秦統一全國后統一貨幣叫秦半兩。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范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后,廢止了戰國后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
-
秦統一全國后統一貨幣叫秦半兩。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后,廢止了戰國后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之后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
-
秦統一的貨幣叫秦半兩。從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錢(前336年)起算,到秦滅亡(前206年),秦半兩錢(含戰國)的生產共延續了130年。
-
秦始皇統一全國后統一了各國的貨幣稱呼為半兩,也叫秦半兩,是外圓內方的形態,而且日本、朝鮮也使用了這種形態。
-
中國最早在全國通行的統一青銅貨幣是半兩錢,秦半兩可以根據大小、重量分為三種:第一種錢徑3厘米以上,第二種錢徑縮小,錢徑3厘米以下,第三種為劣質小錢。
-
貨幣是購買貨物、保存財富的媒介,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于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它反映的是個體與社會的經濟協作關系。
-
秦統一度量衡分別指什么,商鞅變法前,秦國各地度量衡不統一。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制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如今傳世之“商鞅量”,上有銘文記有秦孝公監造,“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為升”。從“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規定的1標準尺約合今0.23公尺,1標準升度—計量長短的用的器具;量—測定計算容積的器皿;衡—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包括了:1標準尺約合今0.23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