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指的是什么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御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后一場。
夷陵之戰的背景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了關羽,于是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1年,劉備在益州稱帝,設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了奪回荊州,給關羽報仇,親自率軍攻打東吳。
夷陵之戰的過程
孫權聽說后很慌張,派人求和,并打算送還荊州,被劉備拒絕。孫權只好迎戰,但是被劉備殺得大敗。雖然殺害關羽的仇人最后也被殺,劉備仍不死心,更是要滅了東吳,就在夷陵下寨。這時候東吳經過討論,以陸遜為都督。起初眾將不服陸遜,后來看見陸遜用兵用得非常妙,佩服不己。陸遜見劉備下寨犯了兵家大忌,決定用火攻,當夜便去劉備軍放火,火燒連營七百里,蜀漢軍隊大敗,劉備自己也險些喪命,退回了白帝城。
夷陵之戰的意義
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為雙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