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識點如何總結,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熟悉課本知識點,可以根據知識點的性質將他們分類總結,比如把歷史分成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板塊進行總結;
2、在總結一個知識點的時候,可以把這個事件的爆發原因、時間、影響、意義等總結出來,比如洋務運動和辛亥革命;
3、重要時間點或者時間段、重要人物的實際影響也要重點關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歸納分析洋務運動的各類內容(軍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務運動的目的,失敗原因。
2、記憶洋務派開辦的軍民企業名稱,行業,地理位置。民資企業的名稱,行業,地理位置。
3、辨證的分析“扶清滅洋”的兩面性,反映的歷史背景和農民的階級性。(該口號說明了農民的哪三個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國的關系;帝國主義入侵和其先進文明的關系;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的關系。)
4、如何理解中國民族資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資本企業的特點:資金,技術,分布,行業;與帝封的關系。)
5、歸納早期無產階級的特點和成因。(早于資產階級產生;分布集中,組織性強;與農民階級天然聯盟;革命性強。)
6、清政府那些舉措順應了19世紀中期世界的經濟和政治發展趨勢?結果如何
7、《馬關條約》的內容、特點和危害。甲午戰爭對中,朝,日,遠東局勢的影響。
8、歸納維新派為戊戌變法所做的思想準備,政治準備,組織準備。百日維新的內容和意義。
9、維新變法的歷史背景。維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維新思想的特點和成因。維新派與光緒帝的關系。戊戌變法的三重意義。(思想意義;政治意義;愛國意義。)
10、義和團運動中農民階級革命性和落后性的體現。義和團運動的功績。
11、比較開明派,洋務派,早期維新派,維新派,革命派在對待西學,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眾等問題上的態度。
12、比較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起義原因,綱領,組織性,與宗教關系,軍事活動方式,對待西方的態度,斗爭矛頭和斗爭結果。斗爭作用:都沉重打擊中外反動勢力;都迫使列強改變侵華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結。)
13、1840-1900年列強侵華特點的變化?(侵華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侵華格局由以英為首合作侵華到激烈爭奪形成侵華同盟;侵華方式策略由武力馴服清政府到打拉結合,勾結扶植清政府,以華制華。每一個變化都做到能用史實說明。)
14、1900年前后中國社會在列強侵華,反動統治,抗爭探索,經濟發展四方面的顯著特征和史實。
答:(1)侵華:帝國主義完全確立半殖秩序;①甲午戰后列強侵華進入資輸和瓜分階段;②列強爭奪激烈形成侵華同盟;③八國聯軍侵華,簽定辛丑條約共同以清政府為代理人確立秩序;(2)反動統治:清政府日益反動孤立:①對外投降出賣國家主權,淪為洋人走狗;②鎮壓戊戌變法,出賣義和團,反動面目昭然若揭;③玩弄新政花招,結果適得其反;(3)抗爭探索:中華民族覺醒;①義和團運動粉碎敵計;②維新派改良愛國、進步、思想啟蒙;③資產階級革命逐漸成為主流。(4)發展:民資初發;①甲午戰后列強投資;②清政府放寬限制;③維新變法的推動。
高一歷史基礎知識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了解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創辦近代企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誕生了。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如上海的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的繼昌隆繅絲廠、天津的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了解甲午戰爭后中國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主要史實
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
(1)原因: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爭相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瓦解中國的自然經濟。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2)表現: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僅表現在商辦企業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而且還表現出由沿海向內地的擴展。
(3)影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認識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A鴉片戰爭后,隨著外國商品的涌入,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B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
C受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誘導。
2、民國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了解民國初期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史實
民國初期,處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夾縫中的民族工業,獲得一個迅速發展的短暫春天。
(1)原因:
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
B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企業的熱情。
C 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D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歐洲列強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2)表現:1912—1919年,民族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其中,面粉業和紡織業發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煙等行業也有相當發展。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實業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張謇、榮宗敬、榮德生、周學熙等。
了解國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史實
1927~1936年,民族工業得到較快發展。
原因: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鼓勵發展工業和交通運輸業。
了解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民族工業發展的狀況
抗戰時期: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民族企業遭受空前殘酷的打擊。
原因:
A在淪陷區,來不及內遷的民族企業,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吞并。
B在國統區,國民政府實行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控制。國民黨官僚階層借此控制經濟命脈,壓榨民族企業,從而使官僚資本迅速膨脹,民族資本日益萎縮。
解放戰爭時期:民族工業陷入絕境,工廠、礦山、店鋪紛紛倒閉。
原因:
A 美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排擠國貨。
B官僚資本也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
C國民政府還不斷增加苛捐雜稅,并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造成原料昂貴而產品滯銷。
高中必修三歷史知識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4、結果: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并嚴重,割據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著西漢的穩定。
6、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形勢的發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其人: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他的儒學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1)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3)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后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三、儒學成為正統
1、儒學興起的原因:
漢武帝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士人紛紛研習儒家經典,儒學得以大興。
2、儒學教育狀況:
(1)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設立專事研究和傳播五經的教官,稱為“博士”。自此,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2)興辦太學,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使非貴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憑太學資格做官;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儒學于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于獨尊的地位。
3、結果: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以上便是下編的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TEL:177 7030 7066 E-MAIL:11247931@qq.com